所以,试图总结13朝古都的由来,是在周、秦通过制度迭代获取了政治优势,再到汉、隋建立了交通优势,隋朝大运河打通了国内交通,通过丝绸之路成为了国际交通枢纽,从而在唐达到世界城市顶峰。
1840年,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了我国沿海的大门,百年来,顺应天时,海权时代的主宰,商品物流都来往于大洋之上,此后,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由此得利,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制造业基地由此奠定。
放眼整个中国地理,向东、向南,是无边浩瀚的太平洋,向西、向北,则是广袤无垠的亚洲腹地。“一带一路”的提出,向东,构筑远海防御体系;向西,扩张陆地发展空间。实际上是海陆并击的大战略,是中美博弈下开拓新市场、重构新格局的大智慧。
按照地缘政治学的观点,当欧亚大陆被一个统一的权力联成整体时,就将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权力。中国的高铁从线到片,贯通中亚、东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区域,逐步形成跨洲区域经济大合作。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货运的成本和时间都有所降低——
比如,中欧班列的运行时间比海运节省四分之三,价格约为航空的五分之一。
比如,以前,一辆比利时根特工厂生产的沃尔沃汽车,利用海路运到中国至少需要50多天,而中欧班列只需15天。
“提速+运输成本的下降”,铁路对海洋的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导致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性将下降,内陆将获得更加均匀的发展,从而中国各个经济体圈将变得更加均匀,更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换句话说,丝路复兴的技术前提被解决后,“陆权崛起”将深刻改变21世纪世界权力新格局。
就西安而言,随着陆权时代回归的技术、政治环境逐渐成熟,昔日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又开始恢复他的活力。
自2013年11月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行以来,“长安号”已陆续开通西安至中亚五国、华沙、汉堡、布达佩斯、科沃拉等11个国家14个站点,基本覆盖欧洲全区域。今年,“长安号”已在货运量、重载率和单月开行量方面超越成都、重庆、郑州,拿下三个全国第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方面,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世界四大古都,其文化地位舍我其谁。国家崛起需要文化自信,对外一带一路拓展需要文化输出,对内需要文化凝聚力实现国家认同,所以西安的政治地位在提升。
其次,中国铁路八横八纵规划,链接“四大城市群、9大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带”,西安在国内的交通地位在提升。一带一路,一路向西,从技术上、经济上、政治上,都给西安带来了千年后的时代新机遇。
而其实,“过去的中国历史首席,现在的国家中心城市,未来的世界之城”,沟通欧亚的门户枢纽,任重道远,大西安正在为国际化而战。
后全球化时代,如何成为「‘一带一路’的西安」,成为具有开创性的新兴世界城市?
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战略,“三轴三带三廊一通道”的多轴线城市发展新格局,明确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功能。除了扩大西安城市强辐射格局和体量外,更赋予了西安未来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按照《大西安空间格局规划图》三条轴线功能殊异,如果说,“古都文化传承轴”雕刻的是西安印记;“科技创新引领轴”打造的是现代西安;那么,“国际文化交流轴”成就的便是未来西安!
“打造大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和大开放国际大通道,努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西安这个伟大的城市,建设具有历史性、标志性意义的伟大作品。”永康书记调研时曾赋予东轴之大西安的未来代言。
事实上,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书记到任西安后,先后13次赴国际港务区调研,是其任内到访次数最多的地方。在老西安人眼里的偏远地,在书记眼里显然是城市复兴计划举足轻重的“芯”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样一个清晰的背景之下,西安东轴迎来了“千年机遇”。2021年第14届全运会更是以国家级盛事推动城市发展,承载大西安对外交流新中心职能。
而
文化是底色,体现城市的审美,决定着城市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交流是渠道,传播顶层设计,构建国际城市的契机和多元维度。
国际文化交流轴
该如何去承载和实现这一历史机遇?
成功案例:高规格规划+自然禀赋+盛会带动
从被誉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新城双雄”【广州珠江新城】与【杭州钱江新城】说起:
G20让杭州风光无限,一度说出了“世间从此重杭州”的话语。
是什么让世界对杭州刮目相看?让杭州有信心打造世界名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杭州政府官方高规格规划的背书下,钱江新城除了是杭州“拥江发展”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更是杭州这个城市国际化的主窗口,从“西湖时代”走向“大江时代”,让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传统城市格局,走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新城市格局。随着2022年亚运会落户杭州,由奥体板块带动,一河之隔的钱江新城更将迎来新的发展平台。可以说未来杭州发展怎么样,全看钱江新城如何表现。
与钱江新城为打造城市新中心而发展CBD不同,广州的珠江新城则直接将“城市新中心”定位为“21世纪中央商务区”。2010年第16届亚运会构筑了广州“亚运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广州天河这个华南地区最大的CBD、唯一的世界商务区联盟成员、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示范基地。
天河夜韵(摄影:陈汉添)via.广州市政府
珠江新城凭借枢纽型的交通优势、数百万量级的新中产人群聚集、巨无霸级的商业体量,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集团总部办公驻地、华南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
高规格规划+自然禀赋+盛会带动,“新城双雄”都在城市边缘打造新增长极,都有CBD属性,更重要的是,都依托着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一生态禀赋来打造城市文明。
从这个角度来说,【河流】不但是城市诞生的摇篮,发展的灵魂,更是城市文化的代言和都市人居向往的栖息地。
功能布局:高起点+高规格+全产业链布局
而我们都知道,西安虽是一座内陆城市,却曾因漕运而兴城,成就了一个鼎盛的汉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浐灞河区域,自汉以来就是重要的商业通道,依托水运枢纽——广运潭,全国各地商品齐聚长安,为打通“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贸易通道提供了充实的物质保障。显然,将浐灞生态区设立为丝路新起点,并非白板作画。
2017年,西安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等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开放增长极”。
泾、渭、浐、灞四水围聚,西安东北部“灞渭三角洲”区域,将再次承担“造港开埠”的历史使命。
浐灞生态区以打造大西安东轴线核心区为目标,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金融”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力争现代金融、会议会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新兴产业、涉外商务、健康体育8大产业各具特色,打造浐灞文化旅游品牌、大西安东部文化旅游新中心,推动大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核心区建设,引领示范人居新高地,无不预示着大浐灞将成为西安盛世美颜的城市新名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开放引擎、创新高地、国际陆港、投资洼地”的总体定位,和“先建内陆港、后建开发区、再建东部新城”的发展路径,港务区已创立了“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内陆港模式,基本形成了临港产业、电子商务、新金融、现代商贸物流、文体健康等主导产业链,着力打造着“一带一路”上最大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商贸物流集散地和大西安东部城市新中心”。
深圳摄影师:云端
更有城市规划者坦言,随着“京东、华润、腾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安营扎寨”+“西安奥体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长安号铁路综合物流枢纽等重大项目相继身披戎装”+“全运会、圆桌会议等盛会带动”,国际文化交流轴作为大西安构思的重要拼图,以“高规格规划+自然禀赋+全产业链”的叠加优势,已成为对标杭州、广州发展模式,以河为脉、跨河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新中心。
盛会带动:全运会+国际盛会
更将带动西安走向时代前沿的是:
2021年的第十四届全运会,这是西安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盛会,西部城市举办的第一届大型体育盛会。自2016年正式落户以来,它的规划、场馆和进度,引发无数人的关注。2017年底,新建场馆已全面开工。相比于全国其他地区同规模场馆的建设周期,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项目在体量与速度上可称得上是西北之最。
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际地位日渐提升,西安将举办的一系列重要国际盛会。以欧亚经济论坛为依托,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打造集展览、交流、交易为一体的大型会展平台。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有助于提升西安面向国际的会展产业水平,积极申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G20、上合峰会等国际会议,通过资源与信息聚合带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三年后全运会揭幕的2021年,西安GDP将达万亿(今日杭州总量)。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奥体板块、会展板块将给高速城市化的西安城市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强强联合:央地合作、城市运营
随着2017年3月6日,华润集团与西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灞河上的两大核心载体,西安奥体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也将集结央企华润的【城市运营能力+商业运营能力+文体运营能力】,采用【场馆建设+片区开发+产业导入】模式,建设成为世纪精品和城市地标,与政府共同打造并实现国际文化交流轴的时代价值。
“华润建造的奥体中心、会展中心,不仅仅是西安‘硬实力’的提高,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运动场馆、文化设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专家称,通过全运会,西安“内在修养”将再上新台阶,由此也将奠定了西安增强“软实力”的基础。
很显然,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轴】,已承载着一带一路,西安复兴的历史使命。
【西安】,更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国际西安】,丝路新起点,代表着中国,对话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