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经营了十几年,业绩良好,资产优质,经营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利空的企业,因为一时糊涂,或因中介机构忽悠、或因领导误判形势,大力通过债券融资特别是短债融资,造成负债率过高。
这类杀局的创造机构不像专业做空的机构如“混水”那样,能潜伏几年对企业进行深入研究,搜集到众多铁证,证明企业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并用自己的仓位而非嘴炮进行做空实现盈利。
不负责任的只是从网络上摘抄一些新闻,甚至分不清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然后做些骇人听闻的类比,如企业负债堪比几个国家的GDP之和,某某几个省的人民不吃不喝工作多少年才能还得了债,据内部人士表示多少银行已经停止对该企业的授信等等。
这里要表扬一些负责任的机构信评风控,他们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再依此对企业进行判断。
“朋友圈杀”的威力巨大,在于此杀一出,众多对企业有授信的机构可能要暂停授信重新审核,已发行上市的债券估值可能会大幅上行,一些比较有决断力的机构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可能直接选择清仓,如果正好遇到要这个企业要发行债券,那就有好戏了,好一点的利率上调几十BP,运气差的直接无法发行。
这一切发生后,“朋友圈杀”的第二轮又开始,内容大致是正如我们之前预期云去,基本就是重复上一段的现象,导致的结果可能是暂停授信的机构全面停止授信,并要求提前偿还,选择清仓的机构不计成本地抛售,企业债券发行基本泡汤。
如此这般,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出现挤兑,债券价格暴跌,并且找不到任何买家对手方。
此杀可比于武林中的“七伤拳”,一拳即出,中着七伤。
第二类杀局来自于中介机构,可以分为“催讨杀”和“缺心眼杀”。
“催讨杀”表现为当企业对该中介机构的债务还有一个月至十个月到期的时候,中介机构便提前通过公司官网,或者新闻媒体,向外界发布企业“或许”“可能”出现无法兑付本息的情况,以达到倒逼企业按时还本付息的效果。
此杀的幕后是否有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充分沟通、或是企业曾对中介机构耍赖要延期债务、或有其他情形我们不得而知。
此类“催讨杀”通常行文使用法律语言,逻辑通顺,行文犀利,有理有据,本着投资人负责进行风险揭示的态度,在关键地方用“或许”、“可能”等模糊字眼,让外界认为企业岌岌可危,马上面临无法偿债的倒闭风险。
这里也要表扬一些出色的读者,这类读者不是只通过标题进行判断,而是能够细致地读完整个公告,独立地分析出发布方的意图和企业目前到底是将面临正常的还本付息,还是已经不对债务进行偿还。
然而此杀威力着实巨大,在于其表达的债务实实在在存在,维护投资人的拳拳之心真切感人,除了某些地方或有瞒天过海的小嫌疑之外,其他都是大实话,容不得大家不为其担忧。
而此杀一出之后,必定有众多为吸引流量的自媒体自主进行转载扩散进行一轮“朋友圈杀”。虽然转载的内容一样,但是标题却是层出不穷,如果不读内容,可能会以为企业同时有成千上万笔债务被公告“或许”不能偿还。
而看到这些公告的投资人,正常的表现就是停止对该发行人的所有投资行为。
更有甚者,如果该发行人是政府平台,则会停止该地区所有类似平台的债券投资。
此时若是有同地区的其他发行人或者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正拿着债券批文想要发行,那也只能感叹时不我与,躺枪都是命,或者安慰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还是回去吃碗面吧。
对“催讨杀”的应对不及时,短则引发债券抛潮,长则引发该企业甚至该地区企业无法通过债务融资,最终被挤兑到暴破。
当然,就算应对及时,但是方法不得当,产生的后果比诸前者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催讨杀”可比之于三国杀的“南蛮入侵”,南蛮到处,寸债不生。
“缺心眼杀”则是中介机构的一大BUG,主要体现为中介机构异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导致市场对企业产生重大误解,而导致挤兑风险。
具体案例有某民营企业发行10亿债券,中介机构在只募集5亿的情况下拍胸脯保证发行时能募满而强行发生,最终因为未募满而导致取消发行。
还有某龙头企业发行10亿债券,最终却只发行成功5000万,这一类发了还不如不发的事情。
此杀一出,众人皆哭笑不得。
但是在现在信用市场如此脆弱,人人风声鹤唳如履薄冰的时机,出现误判发行时机,导致募集未满的现象,让大家的紧张情绪多了一处可宣泄之地。
带来的结果大家比较眼熟,自然是银行停止授信、债券停止投资甚至二级市场的股票和债券均出现大抛盘,如果应对不当,又是一场挤兑。
当然在现在投行文化如此盛行,投行承揽项目无论是关系还是专业性都要求甚高的情形下,会出现这种缺心眼的事情,确实让人异常无语,只能说企业遇人不淑,下次注意筛选就好。
“缺心眼杀”堪比《连城诀》里的“躺驴剑法”,招招有依据,剑剑伤自己。
第三类杀局则是来自于投资人,名为“抛盘杀”。
“抛盘杀”顾名思义,就是二级市场出现抛盘,该抛盘量不重要,关键在于价格够低,收益率够高,让人一看便胆颤心惊,不知所措。
看到这个成交后,其他持仓机构如果镇定一点的,会赶紧多方打听并进行实地调研,慌张一点的投资经理,特别是如果还有后台部门的催促,很快会加入抛盘,开始进行谁出价低的比赛。
“抛盘杀”的来源有几条,一种是源自前两类杀局的影响,在“朋友圈杀”、“催讨杀”或“缺心眼杀”这一轮番进攻之下,一个债券很难不遇到“抛盘杀”。另一种则是源于后台部门的研究判断后进行的斩仓行为。
通常第一种情况下的“抛盘杀”,大家都经过几轮多空交战,有明事理者也已进行调研,之后该买该卖,大家心中还是有预期。
令人恐怖的是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下通常毫无征召,有时甚至是100万的抛盘,能够将市值10亿的债券估值减去10块钱甚至更多。
而发生这种事情后,通常马上会有自媒体和新闻无缝跟上,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一轮分析。
经历了前几年信用扩张的时期,几乎所有企业,都有一个特点——高负债。
于是这一点会被抓住,被穷追猛打,比如“企业惊现千亿债务”“企业财务费用异常之高”“企业债务只能靠借新还旧”等等标题纷至叠出,让人觉得这100万的抛盘绝对是有先见之名,或者得到什么特别的消息,于是乎其他投资人纷纷进场,开始了谁出价最低的竞赛。
“抛盘杀”是最直接的一杀,犀利、果决,而且可能事先毫无征召,带来的效果比之前两类杀局更加直接更加赤裸裸。
但是这是一个对人对己均不利的杀局,抛盘一出,自己先亏,一般只有实力雄厚,江湖地位高绝的机构才能做出。
此杀可类比于江湖传说已久的“辟邪剑法”,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总结出来的三局四杀基本已经涵盖了市场大部份的挤兑杀局,对某些企业来说这类杀局是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但对某些企业来说却有些捕风捉影让了解内情的人读了后真是哭笑不得。
但是不管怎样,此三类杀局威力巨大,如若不防或者应对失策,将会给企业造成深远的影响,轻则伤筋动骨,重则危及生命,不得不谨慎对待。
天下万物,相生相克,既然有杀局,那么就有破局之法,至于如何破局,且听下回分解。
注:此文乃最近有感而发,纯属堂主个人想法,个人行文或缺乏严谨逻辑推理,或缺乏有力事实依据,盖因为写作之时以一抒胸臆为主,旨在呼吁投资人能多多地深入调研与交流,通过自己的研究对企业形成独立而客观的判断而非被舆论、价格而左右,甚至仅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和QQ群进行信评研究。当然,最要紧的还是开心啦,希望大家对此辜妄听之,辜妄信之,视之以娱,对种种行为切莫对号入座,若持异议者,欢迎拍砖,堂主在下次登录此号时,若砖还在且能回复的情况下,可能一定会尽力一一对答,谢谢!
END
由中债登、《债券》杂志主办,债券圈合作举办的2018债券年会正接受报名,作为近年来债市规格最高的盛会,额度有限,报满截止。目前参与者以存款类机构业务负责人居多,有意向者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至中债登官网了解详情并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