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作者推翻成见,揭示真实,还读者一个更接地气的中国绘画史。
——吴冠中
► 郑 为

1993年摄于深圳
● 生平简介
1922年生于江苏松江县
1944年毕业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西洋画系
1950年以来一直从事于美术事业
1986年起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1年当任上海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委员
2017年4月20日
郑为先生离开我们十二周年
作为郑老生前母校出版社
我们全新再版先生毕生心血之作
《中国绘画史》
纪念其一生的贡献
并向“向劲挺为人不改姿”的郑为先生致敬
新版《中国绘画史》在原有基础上
尽量还原图片精确度
并分为上下两册
本书为吴冠中、朱德群先生所推荐
- 南 山 新 书 推 荐 -
《中国绘画史》
▼
郑为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全 新 再 版
上 下 分 册
精 度 还 原
“我早就感到他应认真下功夫写部《中国绘画史》,一部史学家、艺评家和画家合作的《中国绘画史》。”
——吴冠中
● 双重身份 一生奉献
郑为诞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聪颖过人,好学敏求。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考入上海美专和国立艺专,他在绘画写字之余,亦曾写新诗及研究中外美术史,涉略古典文学,研究先秦诸子思想。
1954年后郑为先生在上海博物馆工作,他呕心沥血,学术成果累累。
1986年起,郑为被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1991年当任上海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委员。
撰写《中国绘画史》,可以说是郑老人生最后二十年中,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
他说,自己“就像被迫遗弃孩子的母亲,怀抱着偌大的空虚,心情无从安排一样”(《中国绘画史》后记)。
在他不得不离开博物馆的那天开始,就萌生了以前一直希望自己能撰写一部中国绘画史的愿望,并付诸实施。
最终,在吴冠中的鼓励下,郑为花了几十年功夫写就了《中国绘画史》。
《寒雀图》(局部) 崔白 现藏故宫博物院
● 遗世著作
终于,他在2000年完成初稿,由女儿郑怡手抄后进行修改,再用电脑打出二稿,又再修正,直至最终完成。
整本书共有文字36万,彩图558幅,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谈起,直到19世纪上半叶的海派艺术诞生。
为了写成《中国绘画史》这部著作,郑为克服重重困难挤出时间撰写。
他曾为了书中的图版,不顾自己八十多岁高龄,在家中“土法上马”,搭建简易摄影棚,亲自爬上爬下,翻拍资料照片。即使在郑老最后病重期间,还在医院反复修改稿件。
他不满意于以往的那种枯燥乏味的美术史:
“看到在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艺术史迹不仅是吉光片羽,熠熠生辉,而且它们身上都带着源远流长、涯无边际的时空辙迹。这种丰富的内涵,摇撼着我创作的冲动。我决心把自己对中国绘画史的感触,按照它的发展嬗变记录下来,像创作一样,只写真实感受,不求全备。史迹有大小轻重,对个人自然有亲疏区别,取之于道,不在‘满汉全席’。”(郑为《中国绘画史》前言)
《瀛山图》 王诜 现藏上海博物馆
遗憾的是,在这本厚厚的巨著打样出来的前几天,郑老过世,没能看到自己一辈子的劳动成果。
当吴冠中将这一消息告知在法国的朱德群时,朱德群在电话里就哭出声来。
如今读者看到的这本最新版的《中国绘画史》,以作者所读数以万计的名画为基础,以画家、文物鉴赏家、史论家的多重才情深入中国文化思想史的核心,在梳理中国绘画史的同时,以理性的学者目光审视了百代画家的画风画品及人格风貌,并配以几百幅精心挑选的彩色图片,令这部《中国绘画史》栩栩如生,情理并重,有声有色,成为后人审美追求与专业研究的珍贵镜鉴。
老先生对这部书也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并追忆起当年追随恩师李证刚先生,在重庆栾家院宿舍的桐油灯下每日检查他课业的情景。他将此书敬献给这位已故恩师,以表达他对老师的无限眷恋。
资料参考自:
郑为 《中国绘画史》
石建邦 《纪念郑为:刚从“牛棚”脱身,他便到处奔走阻止文物外流》
郑 为 的 话
原来我没有写“后记”的念头,但为搜罗近千张图版的过程中,觉得有写“后记”的必要。写这本书的起因,开始是在不得不离开我从事了数十年书画研究工作时,一种对这份工作执著的心情,像被迫遗弃孩子的母亲,怀抱着偌大的空虚,心情无从安排一样。这样从1985年写起,断断续续,即使去深圳、安徽、四川等远地写生时,也挤出时间写。当然行旅中不可能有很多的资料在手,仅凭着记忆、理念。当一朝在某县城打点,就找资料来做补正工作。这样到前年(2000年)才把初稿写定。我的女儿郑怡帮助我用电脑把稿子陆续誊清打出。关于绘画史,从我年轻时学画开始,就看过不少,但没有认真念完过一本。原因不是我不想读,而是难以竟读。这些史书,有的写得如同历本、辞典一样,对初学者来说枯燥无味,不能当课本读;到学得有些入门时,又觉得知道一些画家名字和师承关系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也有议论家常,于绘画发展犹如隔靴搔痒,不切实际;还有像近年来盛行的集体写作,煌煌巨著,如满汉全席,令人望而生畏。而实际却如蜻蜓点水,有涉水而不湿鞋之苦。
偌大一个中国,有不至五千年的历史,好像一条宽阔的长河,绘画在其中激荡而生,辗生转注。各方面的因素在凑合,见得真时,是秋毫之末也可见与薪;见不得真时,虽大如与薪亦未必见得。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当然不能以有涯去追逐无涯。但由于在秋毫里生活,多少会磕磕碰碰地接触到无涯,这些感触有使我同意前人的,也有我自己的想法;有我喜爱的,也有我不喜爱的;喜爱的会多说些,不喜爱的就说不多。我不求全备,也不求看法上的与多数一致,只是尽量做到对读者有可读性,对自己能抒一孔之见而已。
因为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写成的,大部分是凭借记忆,所以到寻找图版配合时,就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图一时无法找到,如果另找替身,就得修改文字内容。我今年已八十,没有许多精力,有了图,还要翻拍成制版的照片,这工作又必然要自己来做。而我的家很简陋,缺乏设备,所以只能土法上马,爬台上凳来凑成摄影场所。经过整整3个月,才拍好500多张可用的照片。这里面有老伴徐可润和朋友们的相助,上海博物馆的一些旧时同行为我解决了一些不清晰的照片,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张光宾同学为我借得赵佶《池塘秋晚图》等正片,使我在重要图版方面填补了空缺。
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加上年老力衰,文章又是断断续续写成,虽然延续十多年工夫,却每回校读,都有错要改。能够使它出版是因为朋友们的关心和敦促,这些都是我在付印前深受感动和惭愧的。我一生受益于许多良师益友,至今我还时时想念起在四川盘溪和沙坪坝的一段时日,特别是恩师李证刚先生,在栾家院宿舍的桐油灯下每日检查我课业的情景。如今他墓木已拱,我也一事无成地虚度了壮年。所以在这本书得以付印时,我不惴其浅陋奉献给先生,以表我对恩师的眷恋。
郑为
2002年春节记
► 内 页 欣 赏
《渔猎之墓》
《山水》 局部 敦煌320窟北壁西侧上
《春山端松图》 米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士观瀑》 钟钦礼
《泼墨山水》(局部) 石涛
▼
- 购 买 途 径 -
天猫搜索: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或复制以下淘口令 打开手机淘宝直接购买
¥vto2ZtkzzI0¥
一 页 南 山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艺术阅读|学术|视觉|资讯
官方微信:zgmsxycbs
官方网站:http://www.caapress.com/
官方微博:@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南山书屋
联系电话:0571-87065896
天猫·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全新上线!
凡在天猫旗舰店购书
享专属优惠75折 / 满58包邮
↓↓如 何 进 店 购 书 ↓↓
在淘宝、天猫搜索店铺关键词【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旗舰】
复制地址在浏览器打开 zgmsxycbs.tmall.com
复制以下淘口令,打开淘宝、天猫App ¥e3mGRlieXU¥
直接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

徐锦江教你如何欣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