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伏妖篇2》的争论已经几乎超越了全国人明对春晚的吐槽,我就不参与其中了,无论是“周徐大师”的老朋友还是“吴林小生”的新粉丝,豆瓣上的评分铁铮铮的躺在那儿,事实不必多言,而对于这部饱受争议的“大片”和大家对这部“大片”的看法,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实话实说,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基于对“星爷”和《伏魔1》的品质保证,在众片云集票价略高时间宝贵的贺岁档中,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伏妖2》作为春节观影的首选,这也是少数我在非常期待的情况下,开篇仅看了15分钟就想离场的片子。
而在空虚公子的两名“经典侍女”登场后,我又放了放躁动的屁股,好像感觉又对了。随后的一个小时,我就在这样的纠结和挣扎中渡过,是的,挣扎,这个词来形容《伏妖2》无论是电影还是评论都是贴切的。
很有意思,几乎是一同看完的电影,在我的朋友圈里也是明显的分成两种声音,虽然吐槽的多,但是也不乏觉得好笑,特效极佳,看完很过瘾的朋友。于是我便开始考虑,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后来我知道了,原来这是一场错误的相遇。
是的,《伏妖》作为《伏魔》的续作,不得不为《伏魔》的品质买单,文章、舒淇、黄渤这样优秀演员的离去换来的是吴亦凡、林允、林更新的新鲜血液,年轻的演员需要机会去磨练,这个可以理解。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风格,好像不同的菜有不同的风味一般,可是这次的鲜肉们实在是有些太过辛辣,不知道有多少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眼睛被辣出了泪花。
这就好像你去旺角的排挡点了一碗“黯然销魂饭”,看菜单里的美图很有食欲,说好的要鲜香的,上菜了拍完美美的图片发了朋友圈,结果一吃发现叉烧和糖心蛋是酸辣的,而且还是半熟的,实在是不对口味啊。而这时候姚大嘴就好像那碗最平淡的白米饭,并不是特色,但是起码可以果腹啊,尤其是在这样的味觉冲击下,更显的还原主题。年轻演员要能担起观众们对大片的期待,拼的还必须是演技的硬功夫,没有对人生的理解对演员这个词的担当,光是靠平面和后期实难担此大任。
错误的相遇二:我们说好的情怀和期待,而你缺晃花了我们的脑袋。
(加了酷炫特效,亲,我美么~?)
(舒淇被黄渤一掌打碎的时候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留下了眼泪,而文章立地成佛使出如来神掌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激动地浑身起鸡皮疙瘩)
(好想死啊…… 嗯,我也是……)
在“星电影”,“西游”,“2”这样的关键字的标注下,难免《伏妖2》是一部充满情怀期待的大片,而这次最突出,据说也是最花钱的项目(起码看的出来花大钱)便是强大而威武的后期特效了。是的,再怎么样,电影票的钱捐给阿凡达的后期也是不亏的,不管电影如何,演员如何,我们是搞后期特效的,我们的地盘绝对不能出问题,这便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专业素养了。所以大部分的好评都给了喧宾夺主的后期团队,演技效果出不来,3D特效作保障。
可是,真的,这样的大片还是留给好莱坞吧,毕竟我们当初想的就不是牛排龙虾这样的大餐,我们要的仅仅是我们怀念的路边摊。这样好看的卖相作为没有吃过的看客也许会买单,可是我们过年吃的大鱼大肉还少么?我们期待的难道不是当初那份爆笑到流泪的感动么?说真的,这样的特效对于没有看过3D后期大作的观众也许还能晃一晃,但对于看腻了科技感想要还原电影原味的观众们来说,就和现在满大街蹩脚的VR体验一样,脱下头罩以后,被晃的头晕眼花的我只想找个地方吐一会儿,然后默默的发个朋友圈,“这样的特效,我们玩游戏的时候都是直接跳过的”。
错误的相遇三:我们要的很简单,你给的这么复杂我们消化不来。
(看到宣传海报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场满汉全席)
其实《伏妖2》中真的不乏可圈可点之处,鲜肉们虽然演技稚嫩但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中间的一些镜头也是让我笑出声了的,剧情再跳跃,不深究,也是有些前铺后垫的,特效就算抢了角色的戏吧,场面也是挺震撼的,所以大家才会这么纠结,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了想,就好比中餐的顶级大厨面对刚从北海道深海里捞上来的真鲷,帝王蟹而身边只有西餐的顶级厨具,观众们的餐桌又只摆的下一个餐盘。
是的,有人说过,把顶级的独唱明星结合在一次合唱,那歌可能就不能听了。《伏妖2》很好的给我们演示这个例子,其实我们以前看过的很多好电影或者说“星电影”,其实制作真的没这么烧钱,特效没这么酷炫,演员阵容没这么抢眼,很多时候整部电影就是“星爷”一个人撑起来的,然后无数的配角就像餐前饭后的小菜和甜点,和主菜很好交融在一次,令人有一次完整的体验。
而《伏妖2》就像一部赶工制作的半成品大餐,过于强大的演员阵容,每个人都是主角,甚至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大片中亮相,鲜肉们想要展现自己给粉丝们那种激动的心情,演的真的有点过,成了装,都想成就个人特色,这个重盐,那个重辣,失去了自己原本的风味,再高级的食材吃一口也吐了。导演和编剧为了这样的角儿设计情节也是煞费苦心,可是无奈,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真的不够烹制如此丰富的食材,没法发,只能突出重点来了。
想想也是无奈,那么短的时候里又要考虑到不同观众的需求,既要给鲜肉们表现耍帅的机会,又要给勾起人们对情怀的追思,想过去编剧当时的内心也是奔溃的,看完电影后我们奔溃的内心也许就是当时编剧修改了无数次剧本最后呈现出这样剧本时候的状态吧。
着实心疼编剧一分钟,作为一名只知道做川菜的师父面对从来没有见过的海鲜,要想出一盘就能装下这些食材的大杂烩,也是难为您了。而特效就是最后的摆盘,实际上应该是锦上添花的部分,而面对这么多的食材要如何放入这么小一个盘子的问题,特效师父默默的转过身:我只负责尽量摆的好看,味道什么的我可不负责,当然本来他也没办法负责。
(哇靠,你很挑啊!说,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所以,《西游伏妖篇2》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误会,太多的错误交织在一次,让我们如此挣扎。
不令人挣扎的《西游》是完成的,“星爷”的电影是貌离神合的,九九八十一难为的是告诉人们人世间的善恶有报,大道自然,通篇的无厘头为的是最后的会心一笑。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么这么多名角儿,也许导演和编剧可以更好的控制节奏;如果不是这么复杂的剧本,只是简单的负责耍个帅,逗个乐,卖个萌,这些名角儿们可以表现的更加尽如人意;如果不是花了这么多的资金在片酬和特效上,也许剧组就有更多的精力让导演和监制可以细细雕琢,每一个镜头多拍几次,力求小而精,而不是今天的大而泛。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是对的,那些许就是上映的时间吧,在春节这样喜庆的日子里作为贺岁档也许是这部半成品最适合的时间,强大的阵容,豪华的配置,热闹的场面完全符合贺岁档国产烂片的要求,观众们这时候的宽容度也是空前绝后的大。
过年嘛,图个喜庆,热闹就好。
所以如果你是去看鲜肉的,电影满足你了;如果你是去看“星爷”的桥段的,电影满足你了;如果你是去看夺人眼球的特效的,电影满足你了;甚至你是说听一生所爱的,电影也满足你了。你看《伏妖2》满足了这么多观众的需求,让人笑,让人哭,让人过瘾,所以不是电影的错,只不过这是一场错误的相遇,看最后师徒回到取经路上的样子,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希望下一次,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位置,遇见一场完整而不完美的好《西游》。
观后感都有彩蛋……
(“星爷:都说了不是大片了,没有彩蛋啦,是大片怎么会没有彩蛋呢?所以不是大片啦”,这绝对是本片最“周星驰”的部分了,“星爷”的爱与痛又有多少人能领会呢)